{{ v.name }}
{{ v.cls }}类
{{ v.price }} ¥{{ v.price }}
这几天,走进北京知识产权局的大厅,你会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“热闹”。不同于往日的安静有序,这里聚集了许多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负责人。6月24日,一场特别的约谈在此进行,数十位代理所“掌舵人”带着营业执照、代理合同、技术方案书等材料前来。一位在现场的负责人略带感慨地在朋友圈分享:“大厅里至少七八十位同行在等待”,而更令人深思的是他随后透露的信息——“这次涉及的量级很大,四千多件申请不算突出,甚至有机构处理量达到了数万件。”
这并非一次简单的例行公事。早在5月底,北京就已调整了原有的专利资助政策,释放出明确信号:鼓励真正的创新,而非追求数量。而这次约谈,直指“虚构申请人”这一核心问题,将一些深藏的不规范操作暴露在阳光下——原来,不仅技术方案可以“编造”,甚至连申请专利的“发明人”身份都可能存在问题。试想,连提出创新想法的人都不真实,这样的“创新成果”又能有多少价值呢?
“非正常申请”的演变:从技术拼凑到身份虚构
过去,一些非正常专利申请的做法,可能是拼凑现有技术、编造实验数据,或者将一个发明拆分成多个微小申请。但北京此次核查的重点更加深入——直接虚构专利申请人。这意味着什么?就是申请文件上的“发明人”可能根本不存在,是代理机构凭空捏造的名字,甚至是未经授权盗用他人身份。
这种行为的背后,往往牵涉着复杂的利益链条:
1.地方补贴驱动: 部分地区的补贴政策曾与专利数量挂钩,催生了以“量”而非“质”为目标的短视行为。
2.职称评定压力: 为了满足职称评定要求,曾发生过研究机构冒用离职人员签名、调整发明人排名的事件。
3.高企认定需求: 一些企业在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,如果没有足够专利,可能被某些中介承诺“打包定制”,结果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4.积分落户诉求: 更有甚者,曾有深圳公司明码标价提供“专利加积分落户”服务,最终因协议违反公序良俗被法院认定为无效,当事人不仅积分落空,投入的资金也难以追回。
监管早有行动:天津案例敲响警钟
其实,对于此类扰乱行业秩序的行为,监管的利剑早已出鞘。2022年,天津两家代理机构就因编造103件专利的核心内容,分别被处以6万元和2万元的罚款。处罚决定书清晰地指出,这些申请“不以真实发明创造活动为基础”,聊天记录、伪造的技术方案书都成为了铁证。
一个令人深思的细节是:其中一家机构编造的85件专利,平均成本竟不到1000元——远低于一次朋友聚餐的费用。反观北京此次约谈中提到的“数万件”大户,如果按此成本推算,其涉及的流水规模之大,令人咋舌。难怪有业内人士无奈感叹:“这行当,赚的是卖白菜的钱,操的是卖白粉的心。”
法律红线日益清晰:造假面临更严后果
今年1月,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文件,明确提出要“从严惩处虚构、伪造科研成果”,特别点名了“买卖、篡改实验数据”和“非正常申请专利”等行为。这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:此类行为不仅面临行政处罚,情节严重的,更可能触及刑事犯罪的红线。
已有司法判例树立了标杆:广州某知识产权公司因协助客户编造370件专利并约定分成,其合同被最高人民法院判定为无效。法院的理由掷地有声:这种行为属于“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”。法官强调,此类行为严重伤害了真正投入研发的企业的积极性,将本应保护创新的专利制度异化成了纯粹的“套利工具”。
行业十字路口:合规前行还是铤而走险?
面对持续加码的监管和日益明确的法律红线,知识产权代理行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分岔路口:
1.坚守合规者: 开始更加严格地审查客户的技术基础和研发背景,甚至主动拒绝那些缺乏真实研发活动、人员和场地的“三无”客户,将业务重心转向高质量、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和服务。
2.心存侥幸者: 可能试图通过更换名称、包装话术(如将“包授权”改为“高价值培育”)等方式继续游走边缘,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。
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是:在北京被约谈的代理机构中,有人提到“即使撤回申请,恐怕也已被记录在案”。这似乎暗示,监管部门已建立更为完善的监测机制和“关注名单”,秋后算账并非危言耸听。
给创新者的一封信:专利的本质是“盾”,而非“纸”
亲爱的创新者们:
我们深知每一份创新成果都凝聚着心血与汗水。真正的专利,应该是您保护创新成果的坚实“盾牌”——它能有效抵御侵权风险,助力您获得融资支持,开拓更广阔的市场。而那些不以真实创新为基础的专利,终究只是一张薄薄的“纸”,经不起任何考验,一阵风就能将其吹散,留下的只有风险和遗憾。
请看看那些令人警醒的前车之鉴:
案例1.武汉某企业: 投入4万元委托代理机构申报高企的11件专利,全部因非正常申请被撤回。更无奈的是,由于合同未明确“保证授权”,法院最终判定代理机构无需退款。
案例2.深圳积分落户者: 不仅购买的专利被作废,还因提交虚假材料被列入失信名单,落户梦想化为泡影。
这场席卷行业的规范风暴过后,或许正是我们回归常识的时刻:专利的生命力源于真实的创新。就像一道佳肴的灵魂在于其真材实料与用心烹制,没有技术创新内核的专利,即使外表光鲜,也终将索然无味,甚至带来苦果。
作为同行,我们深知责任重大。我们呼吁并践行: 恪守职业道德,以专业和诚信为本,助力客户挖掘、保护和运用真正的创新价值,共同维护一个健康、有序、尊重创新的知识产权生态。毕竟,只有根基稳固,创新的大树才能枝繁叶茂。